在內科工作,總會遇到常客,有些病人每年總會見一次,有些病人天氣一轉涼便會再見面。
以前聽過高層很重視length of stay,當時我覺得主因是醫院如果出入失衡,很多病人會停留在tertiary health care,急症室又會「爆棚」,上司的上司會被他們的上司責備,傳媒又會大肆報導,須知道這一層是最昂貴的一層,要改善是一個很複雜的課題,是需要醫療改革才可以慢慢減輕大眾對tertiary healthcare的依賴。
現在,看見病人的LOS太長,除非病情有很大的進展,否則很多都愈住愈差。LOS愈長,在醫院內愈容易感染到nosocomial infection。從另一角度看,LOS 愈長,也代表我們可以做的已經未必幫助到病人。
很多家屬常常希望我們可以把病人「醫得番」、「醫得好」,但不是所有病人的病都可以完全逆轉,很多病我們只可以控制症狀,不可能完全治癒。
其實,很多長期病患的患者都明白自己的病醫唔好,也對於長期進出醫院覺得「好辛苦、好攰」。
要明白,我們不是不救,而是試過很多方法、很多次都不能醫得好,可能是出於病人自己有限的痊癒能力,「佢真係唔得,頂唔住。」
有些病人到了生命最後的階段,除了不主動進行心肺復甦,有些醫生會在排板寫上no blood taking,no inotropes, no fluid challenge, no NIPPV, 這些指示對很多病人是一種解脫,讓他們靜靜的,在沒有痛楚、沒有打擾的情況下,也在親人的陪同下與世長辭。
聖經有句經文特別深刻:「生有時、死有時」,事事有定時與定案。年輕力壯當然要積極搶救,以換取更多的時間。八九十歳又體弱多病的,離開未嘗不是一種解脫。
在外科工作的時候,認識有一位護士每次做完last office,都會劃十字聖號。也遇過另一位houseman,現在是外科醫生,她每次certify patient death 都會在排板上寫May him/ her rest in peace。
見到病人出院當然高興,但有時候見到病人太suffer,幫助病人做last office,送他們出病房,也會覺得:「辛苦了,一路好走。」
Photo: timeou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