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4/2019 by 肝醣爆裂 《海狼》感想之女主角線實在太平平無奇了請給我船長線 文藝 《海狼》是傑克.倫敦的作品,沒錯,就是那位《野性的呼喚》的作者。不過這本書的主角是人,不是狗,舞台也從荒野變成海洋。 Read more
29/03/2019 by Kenneth Ng 雙城吧和雙城記 文藝 雙城吧要關門大吉了。這家座落在銅鑼灣怡東酒店地庫的英式酒館隨着酒店要被拆卸改建也將要消失於社區之中。酒吧開業於 1973 年,到今年已經是整整 46 個寒暑。我聽過一個老外說他從 1980 年起就已經開始光顧,39 年老顧客到現在要結業心裡還未接受得來。 Read more
26/03/201926/03/2019 by Oychir 愛卡 音樂錄象 x 鋼琴獨奏的 : 兔仔的圖象琴譜 文藝 音樂,是時間的藝術;繪畫,是圖象的藝術。前者抽象,摸不到觸不到亦看不見,但你能聽到,而且會在腦海浮現畫面;後者具象,有顏色有風境,沒有聲音沒有動靜,但又仿佛有動感有跳躍。 Read more
07/03/2019 by Charis Hung 你梗係得啦 文藝 「你梗係得啦」Juno說這是他入行以來聽過最多次的說話。這話背後意味著很多意思,當然放在他身上,最大的意思就是以你的家勢和背景,你當然做甚麼也可以。Juno說這句話足以輕而易舉不費吹灰之力抹煞萬般努力。而他一次又一次聽到這句話。 Read more
22/02/2019 by 林平誌 字留低 文藝 從前有一個書生,身上窮得只有字,有天他不幸遇上強盜,強盜要求他交出身上所有財物,否則會一刀殺死他。書生苦笑指自己身無分文,反而有一部剛寫好的故事,若果受人追捧的話,或者可以令他生活無憂,請求強盜過幾年後再來找他。豈料強盜突然發怒,一刀就把這個身上只有字的書生殺死了。 Read more
14/02/2019 by Charis Hung 給金鐘地鐵站車廂內的人 文藝 在香港上班的朋友,對於地鐵有幾擠逼都感同身受吧。腦海出現的是黑壓壓的人頭,高峰時期是那種就算車急停你也不必擔心會倒下的情況——根本沒有空間讓你跌倒。幾乎是人貼著人。金鐘作為一個轉車站,情況只有更恐怖。 Read more
27/08/2018 by 米多莉 事情的本身 文藝 Anyways,最近我一直在想的問題是,很多人聽到我去BBC Proms,都笑我是裝模作樣的離地客。我覺得很冤枉,就因為我不太會時下流行的東西,喜歡古典音樂,就被這麼說。我聽著合唱團高水準的演出,卻突然明白了。 Read more
21/08/201821/08/2018 by 讀者投稿 世界新趨勢,個人出版社的冒起 文藝 個人出版的風氣為何會出現呢?其一,機器的普及化、平民化:這裡提及的機器,除了有電腦、智能手機等,還指互聯網和印刷技術。這些都使出版不再是遙遠的事,任何人只要掌握一定技能,也能出版書籍,因而令一班有志之士出現。 Read more
03/01/201803/01/2018 by 田中小百合 張惠妹還差的一劍 文藝 《偷故事的人》裏的張惠妹,更向著「木劍無儔」的階段發展,一如武功高手飛花摘葉皆可傷人,她沒有被不同曲風的音樂「擺佈」著自己,而是用自己的vocal駕馭著它們,令這些歌曲有更統一的完整性 Read more
08/12/201708/12/2017 by 田中小百合 孫燕姿的又一次高潮 文藝 「在快樂背後,有烏雲環繞」,平時有作畫習慣的孫燕姿,觀察到「要把陰影都看見,才能更為完整」。她過往的專輯,也會呈現出自己的陰暗或瘋狂的一面,如《是時候》裏頭的《快瘋了》,其強烈的鼓擊仿佛敲破防護之軀殼,把暴走的靈魂都放了出來,那若從不理智中的甦醒。 Read more
23/11/201724/11/2017 by 田中小百合 尚有赤心的側田,用音樂給自己止痛 文藝 曲目排序得當的《The Drug Called Music》,於Eric Kwok作曲的《不經不覺》內,像是有總結的意味;而審視自己的側田,在振奮感逐漸加強的編曲下,更能突出他對生存哲理的領悟或開竅,現出了仿如他光了的頭上般的一道亮光。 Read more
23/11/2017 by P's:虐心者 我的寫作練習 文藝 能將死物表現得活靈活現,這才是寫作。不停地修改文章,改寫句子,目的是想成為一個更好的寫作人,而寫作練習是不可缺少的習慣,它能鞏固你的寫作根基,積累成你的知識,得以應用在各種需要寫作的範疇上。最後,我給了一個最好的寫作練習給自己,就是每個星期擇寫一篇文章,給予中文科老師修改,然後改進其不足之處。 Read more
20/11/2017 by 米多莉 不老的魯迅 文藝 我們練琴練功都是十年樹木百年樹人一般修練,一個革命那有坐一坐中環就民主成功的道理? 也難怪,現在香港小孩子練琴父母只想他們考級,不是為了措藝。對自己疼愛的小孩已是短視,又更何況是對國家理想? Read more
13/11/2017 by Oychir 愛卡 作畫日常(一)把飄泊化成定格 文藝 法國康頌蜜丹的粉綠上等畫紙(顏色編號 100),是停產了,再不會有了。我曾多次把自己整個兒掉落在裏面,有時愜意有時迷茫,有時得意有時痴狂地畫,編織這些一張一張小品式的飄泊主題,然後偏心地把這些綠色的畫,定價得不合邏輯地高,不捨得被任何人買走。 Read more
29/10/201729/10/2017 by 田中小百合 陳奕迅《C’mon in~》的傅科擺動 文藝 陳奕迅在這十年內,偶爾也會推出所謂的好玩、有趣之唱片來作「調劑」。他 2007 和 2012 年的《Listen to Eason Chan》、《…3mm》,便是其敢於擺脫以往大熱K歌模式的兩次積極嘗試;而這回繼續請來 Jerald 主理音樂部分的《C’mon in~》,就如它宣傳所說的「就這樣……就醬」的態度那般,也是較隨性和沒受太多約束的一次音樂表達。 Read more
23/10/2017 by 伍麒匡 最近韓國的國民歌曲:尹鍾信《좋니 (Like it)》 文藝 雖然《좋니》並非一首非常特別的抒情歌曲,但從這首歌逆襲音源榜,擊敗不少流行組合的歌曲的現象,不但印證了尹鍾信多年的歌唱實力,而且還反映了流行組合襲斷音樂市場的不良效果。不妨聽聽這首最近被譽為「國民歌曲」的歌,順便了解韓國一位著名的男歌手——尹鍾信。 Read more
25/09/2017 by Oychir 愛卡 《哈利波特》裏藏莎士比亞的種子(二) 文藝 上一篇文章指出了在《哈利波特》系列小說中,受到莎士比亞短劇 Macbeth《馬克白》的啟發。這篇文章裏將繼續發掘,莎士比亞在《哈利波特》裏的其他種子:A Winter’s Story《冬天的故事》和 Hamlet《哈姆雷特》。 Read more
16/09/2017 by 寧若曦 「會留下的只有愛」-專訪《那個靜默的陽光午後》導演陳志漢 文藝 火化的時候林先生的哭聲是很哀鴻遍野的感覺,那個聽了會很不捨很心痛,所以我有特別把他的聲音移開。我不想要讓觀眾太注意這種難過,也許這不是最正確的,可是作為一個導演,我希望觀眾可以去理解這個故事,把重點放在理解他們這一家人,這個家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情。 Read more
14/08/2017 by 柳臣 當 stakk 都做唔住,你仲有咩娛樂可揀? 文藝 小心輕看就係一個咁既平台,由讀者訂閱去支持作者既產出,每一篇文都係直接跳過中介,向讀者負責。建立良好既風氣,使香港都可以做到文字有價。讀者同作者有一個更加直接交流既關係,用讀者手上既錢真實咁反映對每一個作者既支持。 Read more
10/08/2017 by Oychir 愛卡 少女夢幻版《紅樓夢》插畫 文藝 去過我畫展或看過我的畫的人,大概都知道我那密集式的畫風,只因為喜歡故事,喜歡在畫中放置秘密放置隱喻,尤其《紅樓夢》如此豐富的題材,未落手畫,只是幻想一下已經全身發抖。 Read more
09/08/201709/08/2017 by 田中小百合 新碟內的衛蘭,像穿不出舊花叢的蝴蝶 文藝 衛蘭在不知不覺間也變成我們的「集體回憶」,於我還是學生年代,不少男同學會喜歡她仍未「變形」的外表或是甜美的聲線,而女同學去唱 K,必定會點上一首或以上的衛蘭作品。 Read more
04/08/2017 by 文青信箱 書墟文化節 — 有名無實的獨立書市 文藝 首屆「書墟文化節」由Market Fairish主辦,希望「透過結合書攤和市集向大眾推廣多元閱讀,擴闊大眾對閱讀及市集文化的認識,並藉此促進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是次活動以「獨立出版.市集.隨心交流」為主題,讓大眾認識更多本地獨立出版的紙本。可是,它卻與我預期中有所出入。 Read more
21/07/201723/10/2017 by 多媒體廢作人 《音樂漫游 ─ Slow Music》演出之章:SP7 ─「嘉傢俬恩」的「陳慧琳 ─ Ask」 文藝 「因為我想在最後一首歌的部份作一個激烈一點,所以便想到要跟嘉嘉一同合作,來一個振興心情的作品!」Szeyan突然認真來解說,嘉嘉也開始接著說:「當然我們也嘗試過不同的方式來唱這首歌,但無論如何,激昂一點是無可改變的,所以我們便試試造型上配合一下來玩玩。」 Read more
21/07/201723/10/2017 by 多媒體廢作人 《音樂漫游 ─ Slow Music》演出之章:SP6 ─「Aiayee」的「陳奕迅 ─ 我有我愛你」 文藝 「失去了我才是你/妳最大的損失!」二人一式一樣但如鏡子般的反向動作,倒影出同樣自負的人被拒絕後的結果,但歌曲中的兩位主角,到底是那一位不愛對方? Read more
04/07/201723/10/2017 by 多媒體廢作人 《音樂漫游 ─ Slow Music》演出之章:SP5 ─「F-Z」的「古巨基 ─ 羅馬假期」 文藝 「一邊吃甜筒的你,我與你一邊說還一邊笑,拍照嗎?這鏡頭這一秒,似拍了一齣戲,羅馬的假期。最愛的,主角是Me And You!我以手中鑽戒戴上你手中……迎娶你……」 Read more
04/07/201723/10/2017 by 多媒體廢作人 《音樂漫游 ─ Slow Music》演出之章:SP4 ─「宜靜詩」的「薜凱琪 ─ 慕容雪」 文藝 久違了Szeyan的琴鍵聲,她與阿宜二人靜靜地坐在鏡頭的兩端,微微則身對著。一曲「慕容雪」的前奏,由Szeyan擅長的琴鍵帶領著,一個又一個的單音,如藕斷絲連般連繫著。一整首歌曲開始時,早就要讓大家要漸漸溶化在蘇州的一處。 Read more
19/06/2017 by 文青信箱 亞洲小誌風景 文藝 PMQ是香港現時著名的「文創區」,政府為了鼓勵創意產業,將前已婚警察宿舍活化成今日的樣貌,引入不同設計師和藝術家的工作室,又不定期舉辦文創活動,去年更將東京著名的Zine展覽移師至此舉行,以「Here is Zine, Here is Hong Kong」為題,將Zine重新定義並向大眾介紹獨立雜誌文化。 Read more
29/04/2017 by Kenneth Ng 再見,林奕含 文藝 在二十六歲的這一年林選擇了結束自己的生命,在家中上吊。我認為她的離世並不是悲傷的,我不是在鼓吹自殺輕生,也沒有搧動別人膜拜死亡的企圖。我只是覺得,人往往對於死亡有很負面的看法,對它總是賦予「終結、黑暗、傷感、離開」這一大堆形容詞。但我們都忘記了,死亡和誕生一樣,是生命中必然會發生的一個過程。 Read more
21/04/2017 by 何羚 聽唐滌生講故事 文藝 唐滌生就像粵劇界的金庸,作品歷久彌新,雅俗共賞,更能提高人文質素品味。相對於金庸的傳世俠客,唐滌生鈎劃出來的,是一個個痴男怨女的言情故事。他的匠心之處,是把人物在短短的幾段戲曲中立體呈現,這種能耐,全憑當中高超的說故事技巧,以下兩個,是我挺喜歡的「故事」…… Read more
15/04/2017 by 田中小百合 從《One Step Closer》扼要地談周柏豪十年的音樂路 文藝 香港主流樂壇太多奶油小生,Pakho其實可以嘗試下揚自己的「長」、避自己的「短」,他的next step應該專注做做「麻雀檯」(樂壇)上不太常出現的「牌」,而不是掛著叫容易吃的、且令這場「遊戲」又少了點樂趣的「糊」。 Read more
15/04/201715/04/2017 by Charis Hung 逃跑還是逼迫著自己正面迎擊最終都是一種扭曲(下) 文藝 很多時候,我們不是不知道該怎麼做。我們是太知道怎麼做了,至終我們扭曲自己,以走在名為「正確」的路上。 Read more
15/04/201715/04/2017 by Charis Hung 逃跑還是逼迫著自己正面迎擊最終都是一種扭曲(上) 文藝 在痛苦跟前,逃跑,或是逼迫著自己正面迎擊,終究都是一種扭曲,都是指向著一個哀傷的結局。 Read more
01/03/201703/03/2017 by 讀者投稿 人生與藝術 文藝 我想起五四時期,有期中兩派分歧很大,一群是「為人生而藝術」,就是寫自己想寫的,展現個性,另一群是「為藝術而人生」。(當然五四時的為藝術而人生和現在這裏說的不同。)很多人都想為人生而藝術,但當藝術不能活我人生,我再憑什麼去藝術呢? Read more
01/03/2017 by 雷米諾 歌舞/音樂劇雜評 文藝 還記得最初接觸到的是迪士尼的卡通,小時候的我不喜歡,不明白為何角色好端端的有對白不講,偏要在那唱唱跳跳的。直到後來看陳可辛的《如果.愛》,才對這片種改觀。而最近大熱的三齣電影,居然不約而同的採用了歌舞/音樂劇的元素,也教我不禁思索一下,到底這片種於我而言到底是甚麼。 Read more
21/02/2017 by 米多莉 多莉隨筆 — 莫妄想 文藝 每個作家也要有想像力,當然演員和很多其他工作也一樣。中國有一個潮語叫「腦洞」,就是指想像力/妄想力爆燈的人。這種妄想具創作力,但如果用在不停妄想自己的未來的時候,其實一如文章所言,會迷失的,也會走火入魔,也會影響現在要做的事。 Read more
23/01/201723/01/2017 by Kenneth Ng 她來聽我的演唱會 ‧ 南山南 文藝 33 歲的愛情對於女人來說那麼珍貴,但一個年輕女孩跑過來要她讓位,男人沒有選擇到她。再一次,伴隨著她傷心伴隨著她哭的依然是張學友的歌。她來聽他的演唱會。40 歲的她,有丈夫有孩子。有時候夜裡她聽他的歌,孩子會問她:媽媽為什麼哭? Read more
23/01/2017 by 文青信箱 誌上人生 文藝 港台兩地不時都有新雜誌出版,香港的《Sample樣本》與台灣的《薰風》就是近期較新的獨立雜誌,兩者內容、設計、目標讀者群雖然不同,但卻反映出仍有不少有心之士欲為這個時代、身處的社會作見證。 Read more
23/01/2017 by 文青信箱 讀香港 文藝 其實,香港擁有許多文學場所,書店、咖啡店、文創空間、出版刊物、文社、文學團體等,其中香港書店的數目是全球第二多,包括書報攤約有1,590間,讓香港人可以接觸更多不同書籍及各國文學,拉近人與書的距離,在現今社會尤為重要。 Read more
19/01/2017 by 田中小百合 經典回顧:《未來》打開了方大同的音樂未來 文藝 方大同的出現,可謂是於沉悶的華語樂壇裡響起了一聲雷。他的《Soulboy》已經走上了較純粹的、非劣質模仿的黑人音樂之正軌;《愛愛愛》更是在之前的基礎上,進一步地探索與中國小調的融合或加入復古浪漫的氣氛。 Read more
13/01/2017 by 文探花 周杰倫開演唱會,令我想起…… 文藝 周董在香港開演唱會是近期熱話,除了其音樂才藝令人欣賞之外,大家還記得早前他的中國風歌詞被學校老師用來作考試試題嗎?到底當中有何魔力呢? Read more
08/11/2016 by 文青信箱 文學.獎 文藝 其實,諾貝爾文學獎是文學界成名的捷徑,讓作者於文學舞台備受注目,往後幾個月都是介紹作者的報導,書店書架上也會是他的作品,但經過一輪大肆宣傳,文學獎熱潮退卻後,又有幾多人記得曾獲獎的作者呢?難怪村上春樹對獎項毫無興趣,認為自己只是個剛巧寫了第一本小說而獲獎的普通人。 Read more
05/11/201611/12/2016 by 夏天祐 親愛的何韻詩 文藝 當你被「今天我」啟發而開始思考自身和這個地方的可能性,開始關心周圍的人和事,開始由娛樂版轉看港聞版,開始由冷漠變成看不過眼,開始發聲,開始動員,開始由光顧連鎖店轉為幫襯小舖,開始由購買外國品牌到支持本土出產⋯⋯我相信這個地方必然會有所改變,儘管那是無聲無色,無形無味的。 Read more
02/11/201611/12/2016 by 香港人在越南 MyVietnamization 【背影】| 你懂得欣賞嗎? 文藝 天下之大,我就知道總有一天我會遇到同道中人。介紹一下,法國攝影師 Thiery Beyne,現時定居芽莊的他花了 15年時間遊走越南,他以越南的風景人物為軸心,用鏡頭拍下越南女性不一樣的風采媚態。 Read more
31/10/2016 by 文青信箱 沒島戀曲 文藝 最後書中用上不同的畫面交錯在故事中,對比之下歷史的巨輪不斷向前運轉,變動的只是人心。書中將中華白海豚視為守護香港的靈獸,人與自然是共生的關係,但現實中我們不斷發展,將牠們的最後一片淨土扼殺。 Read more
09/10/201609/10/2016 by 咪貓 英國—倫敦States of Mind Exhibition:捉緊「意識」的尾巴 文藝 原來,那句「有時痛覺反而令我感到自己的存在」並非空話。痛楚太痛,令我們難以迴避,反而能逼使我們專注當下,實現自覺地活著。 Read more
09/10/201609/10/2016 by housescheung 獨立書店的生與死 文藝 書店、尤其是獨立書店扮演的角色,並非過去「有折扣的銷費場所」,而是都巿人尋找日常小確幸的重要場景。 Read more
25/09/201626/09/2016 by 田中小百合 火炭麗琪 文藝 My Little Airport 已經將情愛歌曲,做到了一個「有趣」的新高度,但佢哋啲作品「好玩」得嚟,仍是掩蓋不到其本質上所帶著的悲觀性。 Read more
25/09/2016 by P's:虐心者 我不喜歡買書,但愛看書 文藝 一本實體書藉,作者分來的版稅可能不足一餐糊口,出版社賺來的也可能所剩無幾,剛上架的新書放在書店裡,也通常無人問津,那已是家常便飯,若說香港是文化沙漠,不如說這個市場已變得越見狹窄。 Read more
14/09/201619/09/2016 by 紳士不器 從《Exit Through the Gift Shop》到 Invader 在香港 文藝 政府於展覽期間剷走新的作品與否,其實早已經輸了第一步。這些跨媒體、跨時間、多重意義的藝術,我能想到的就只有這兩個例子。前無古人,但希望來者眾眾。 Read more
06/08/201607/08/2016 by 田中小百合 是他們也是你和我的《自傳》 文藝 《自傳》並沒有刻意去「挑戰」大家,仍是帶著頗熟悉的五月天風格;但從另一角度看,此「熟悉的風格」又制約著他們,或反映出他們的難去創新。當一個人漸變得衰老,就會喜歡懷舊、喜歡回憶以往,希望五月天若出得到下一張專輯的話,可以不止回顧、大步向前,於音樂上,能夠真正地再青春多一次。 Read more